聯合新聞網 U值媒 / 林韋地 / 2020.12.4
近日台灣因為柯文哲的幾句話,好像又開始吵社會住宅和居住正義的問題。
事實上,台灣的社會住宅的比例極低,在全體國民居住比例佔零點零幾而已,很多細節當然可以討論,或拿來批評某個政治人物,或當作某個政治人物的政績,但對整體局勢其實是沒有顯著的影響的。而台灣政府,無論誰執政,也不可能拉高社宅的比例,不要說像新加坡到百分之八十,要拉到百分之十都很困難,(土地取得,建費,傷害附近房價等問題),而且台灣空屋率超高,超過百分之十,(一般歐美國家百分之三到五),政府還要動用國家資本蓋房子,從經濟學上來看,其實是很不合理的。
台灣的居住正義問題,正本清源來說,問題只有一個,就是房屋持有的成本太低。
根本原因是持有稅(property tax)如房屋稅和巿場價格是脫鈎的,也就是說,台灣的房屋稅,不是用任何和巿場價格有關的東西來算,(像新加坡是用巿場的租金價格),而是用房屋的建造成本,再乘以折舊,再乘以稅率,所以一戶價格兩三千萬台幣的房子,建築成本可能只有兩百萬而已,所以每年要繳的房屋稅可能只有一兩萬,或更少。
持有成本這麼低,有資本的人,當然就都會把錢丟到房地產巿場,反正買了就放著,不升值也可以保值。
那有需求就有供應,有人買建商當然是拼命蓋,而這個過程也製造出虛胖的GDP,(這點其實和中國的情況一模一樣),最終就造成台灣有百萬空屋,年輕人卻買不起房,同時有世界最高的空屋率和房價的吊詭局面。而這些投入房地產的資本,其實都可以拿去發展其他對國家各有利的產業,這也是為什麼,像英國,德國,日本,美國這些先進國家,房地產的持有稅都很高。
以上這些很多專家學者都說過,也不是我個人什麼厲害的洞見,那為什麼遲遲沒有修正。
因為台灣的政治人物,無論藍綠,個個非富即貴,家裡房產一堆,當然不會修法來找自己麻煩。而就算有哪個政治人物良心發現想修,結果就是他一得罪同行,二得罪地方樁腳和地主階層,他下一次有很大的機會就選不上了。
所以結論是,除非有一天台灣的大部份人,針對居住正義問題有正確的問題意識,施壓政治人物修正稅制,否則每個人的行為還是會被巿場和資本影響,有資本的人就繼續存錢買房存錢買房,中下階層就繼續被剝削繼續買不起。(聯合新聞網 U值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