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 林洧楨
總統蔡英文團隊執政滿一年,在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近日所做的民調中,施政滿意度卻跌到只剩一八.四%,讓民眾無感的拚經濟成績單是一大主因,如何帶領台灣企業提升競爭力打敗不景氣,已是政府當前最關鍵的課題,但要面對的情勢卻將更加嚴峻,因為根據中華徵信所的最新中型集團統計調查,出現一個台灣過去十年從沒遇過的新挑戰──中型集團消失中!
企業樣本數從來只增不減
如今差點湊不出250家企業數
根據中華徵信所的定義,中型集團為年營收與資產均達到新台幣二十到五十億元規模,同時至少擁有三家以上企業。該所總編輯劉任自二○○六年起,針對中型集團進行長達十年的追蹤調查,去年數據讓他嚇了一大跳,除了營收與獲利第三度出現衰退外,從來只增不減的樣本數量竟首次減少了二十三家,讓他不只撰文發出「中型企業消失」的警訊,還感嘆說,這回編列二百五十大中型企業專書時,「差點連企業數都湊不出來。」
進一步攤開歷年資料比對發現,在二○○九年金融海嘯期間,雖有三十九家企業退出中型集團,但卻仍有多達六十六家來自不同產業的新秀企業補上缺口,帶來新成長動能撐住台灣經濟。然而二○一六年,新進榜企業只剩三十一家,連二○○九年的一半都不到,出現高達八%的衰退,這凸顯出小型集團企業晉升中型集團企業的成長動能喪失。
對此,《台灣的企業組織與競爭力》的作者之一、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家銘指出,台灣想要保持競爭力,就必須想辦法讓成長企業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行,這(數字)代表大部分(企業)的發展都是停滯,很可能是環境、政策讓好企業無法突圍而出,必須想辦法維持住一定的企業成長比例,才能維持台灣的競爭力。
房地產業衰退占整體三成
錢被套牢,「窮到只剩房子」
此外,在二○一六年跌出中型集團的十九家企業中,衰退最明顯的是占整體中型集團超過三成的房地產相關業者,而且十一家從大型集團跌落成為中型集團的企業中,房地產相關業者就占近四成,反觀同時間從中型集團晉升大型集團的十三家企業,也僅剩一家營建業者,雖然還有五家新晉升中型集團的營建業者,但只剩一家業者還能靠完工建案入帳來維持獲利成長,其餘獲利全部衰退。
比對歷年資料也能發現,這個族群在二○一二年從原本頂多八家,成長到跨進兩位數大門後,已經一路擴張到二十六家。如果沒有這股因為炒房而起的勢力撐住的話,中型集團成長家數的首度衰退現象,可能會提早在二○一二年時就發生。
台灣房地產業者主要靠賺土地增值財為生,它們的崛起成中型集團背後代表是熱錢墊高房價所產生的利潤,並非台灣產業界有什麼不可取代的國際技術或能耐,被吹大的泡泡一旦開始消風,還會有大量的資金被套牢,無法變現做其他投資,對於這種被業者形容成「台灣窮到只剩房子」的情況,熟悉房地產發展的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坦言:「這樣相當畸形,不健康,也不正常。」
除此之外,總結多位學者與企業家的看法,還有國際競爭更激烈、台灣產業環境不佳、二代不願接班、企業陷入轉型陣痛期、國際關稅壁壘與匯率問題等都是可能的中型集團消失原因,而從數據來看,中型集團進出大型集團的企業家數約略相當,很明顯是小型集團能突圍的數量不足導致,因而形成一種集團階級流動停滯的現象。
在台灣中小企業占整體企業高達九七%以上的結構下,中型集團能突破缺錢、缺人、缺技術等創業門檻,就如同劉任所言,應是「台灣產業界最有活力、競爭力與成長動能的一群中堅分子」。如果把台灣看成一家企業,這些中型集團就如同優秀的儲備幹部一樣的重要,「台灣經濟想要變好,中型集團數量就必須夠多才行,」劉任說,想要翻轉台灣經濟,除了企業主要努力,提供一個可以讓企業能正常升遷的良好產業政策與環境,也是小英政府責無旁貸的重要責任。
如想要及時接受到「我愛社區」的好文章分享, 趕快來 「我愛社區」 按吧!
● 醫生世家不愛讀書! 他當房仲扛1.8億元業績
● 3大鬼城殺很大 牢記「1個重點」否則腰斬,也不值得買。
● 當你最窮的時候要「這樣做」,錢就會來了!
● 社區相關行業的福音!社區互聯網可以幫您打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