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7 聯合晚報 陳麗婷
有些人大小腿會出現蜘蛛絲狀血絲,甚至會感覺痠麻腫,醫師表示,這些都是靜脈曲張症狀,好發於需要長時間久站、久坐或提重物的人身上,若不注意未立即治療,一旦足踝內側顏色變深,或出現傷口許久無法痊癒,甚至可能面臨截肢。
國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李孟霖表示,靜脈曲張是常見的疾病,約占總人口數的二到三成,男女比約一比二。引發靜脈曲張的因素包括年紀大,懷孕後婦女(尤其第二胎之後)、體重過重等;以職業來說,長期久站或久坐的工作,如老師、專櫃小姐等,或需要提重物的工作,如農夫、搬運工等都是好發族群。
李孟霖說,靜脈曲張是因表淺靜脈瓣膜閉鎖不全,讓下肢血流無法順利回流心臟,而久坐或久站等,都會讓血流一直往下,甚至衝擊、破壞靜脈瓣膜,進而引發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常見症狀包括下肢皮膚表面有如同蜘蛛絲狀血管、下肢痠麻、腫痛、癢及腳抽筋,尤其夜間腳抽筋是相當常見的早期症狀;痠麻、腫痛通常出現在久站後的下午或晚上。
若出現這些症狀卻沒有立即改善或治療,到了晚期會導致下肢顏色變深,足踝內側出現傷口且許久無法痊癒、出血,嚴重甚至還需要截肢。李孟霖曾碰過50多歲女性,因久站出現輕微症狀卻未治療,後來嚴重到足踝內側皮膚潰爛才就醫。
當出現靜脈曲張症狀,除了臨床症狀判斷,還須藉由血管超音波偵測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的粗細及逆流程度來判定,檢查結果如果超過標準值,建議以手術治療。
傳統手術主要是將大隱靜脈抽除,但因為血管整個拿掉傷口較大,且可能破壞周遭的組織及感覺神經,副作用較大;現今手術方式包括體內雷射手術、體內射頻手術等,透過細針在血管中放一根管,進行雷射或射頻手術,關閉大隱靜脈,防止靜脈曲張,兩者方法相差不多,因皮膚幾乎沒有傷口,副作用小、復原也快。
至於較表淺的小靜脈,則可用硬化劑治療。不過,患者適合何種治療方式,須由醫師依照患者不同病灶及嚴重程度來考量。
日常生活要預防靜脈曲張,建議常抬腿減低末梢靜脈壓,每次抬腿30分鐘,另建議穿著適當的醫療級彈性襪,減緩惡化速度;術後也需要穿著適當等級醫療級彈性襪,減少術後腫脹感,加快復原速度。李孟霖說,術後穿著彈性襪的時間目前未有確切標準,過去認為可能須一輩子穿,但現在也有專家建議,可縮短為幾個月或幾周,但須經醫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