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沒有明顯症狀,醫師建議每天量血壓若發現兩次收縮差相差20mmHg以上,
就需進一步就醫檢查。(攝影/江旻駿)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你今天量血壓了嗎?高血壓和心房顫動都是引發中風的危險因子,但高血壓有客觀的具體數據可讓人提高警覺,心房顫動卻未必能靠日常的血壓量測被發現。醫師表示,除了腦中風之外,心房顫動也會提高5年內失智症風險達10.5%,呼籲民眾天天量血壓,若發覺兩次的收縮壓差異達20mmHg以上,就要進一步檢查心房顫動的可能性。
心房顫動3影響: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暨雙和醫院神經科醫師陳龍表示,過往研究僅指出約6%至21%的心肌梗塞患者會發生心房顫動,但根據最新登載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證實,心房顫動不僅會導致心肌梗塞的發生率變為正常人的2倍,並且女性風險更高出男性1.55倍。
此外,隨著年齡增長,女性因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的風險也為男性的5倍,死亡率更較男性高出2.5倍。另一方面,也有研究發現初次診斷心房顫動的一年內,診斷出失智症的比率為2.7%,5年內即躍升為10.5%,其風險和中風機率9.7%相當。醫師表示,雖然還無法完全確定心房顫動與失智症間的關係,但推估與年紀增長、血管老化、體內慢性發炎、生活壓力大等因素有關。
無論是失智或中風,對患者和家人是一大經濟負擔,也耗費龐大的社會成本。可惜的是,心房顫動症狀多元且不明顯,包括心悸、胸悶、呼吸短促、頭暈等,易與低血糖、糖尿病、貧血等老年疾病混淆,因此容易被疏忽。
預防心房顫動!居家血壓量測有撇步
陳龍醫師表示,許多患者是在發生缺血性中風或心臟衰竭後才被診斷有心房顫動的疾病,而國際性調查也發現,自有症狀到確診是心房顫動而予以處理平均大約延遲2.6年,雖然最簡單辨別的臨床徵兆就是非常不規則的脈搏,民眾平常可透過量脈搏和血壓觀察法,每天早晚各量一次,每次量2至3遍,若摸脈搏有不規則跳動或量血壓發現兩次的收縮壓相差20mmHg,都可能是心房顫動的高危險群,應盡快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如心電圖和24小時心電圖,及早發現和治療。
此外,若嫌麻煩或擔心是血壓量測時所發生的誤差,醫師建議民眾也可使用合併有心房顫動偵測功能的心房顫動電子血壓計做居家量測,一旦發覺有心房顫動現象,可及時用圖像警示。
特別需注意的是,包括年紀大、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肥胖、吸菸、酒精、甲狀腺亢進、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都是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高危險族群更應比一般人更重視血壓量測。20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