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記者陳敬哲/專題報導》根據國際糖尿病組織IDF公布的數據,目前全世界將近有四億名糖尿病患,國健署推估,台灣糖尿病患超過一百四十五萬人;糖尿病是非常複雜的慢性代謝疾病,一旦罹患又沒有控制好,很可能產生中風、心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等併發症,每年有眾多病患因為併發症死亡。
新光醫院內分泌糖尿病科主治醫師陳雁玲表示,食物中的養分進入身體後會轉化為葡萄糖,此時胰臟會分泌胰島素,讓糖份進入細胞中,降低血糖數值,避免身體危險,不過胰臟功能受損,胰島素無法分泌,血糖無法受到控制,導致身體多種病變,這就可稱為糖尿病,診斷患病後就必須永久服藥控制血糖。
糖尿病可分為二種型態,百分之九十五的患者都是第二型,原因大多是家族病史與血脂血糖長期太高,導致肌肉對胰島素的阻抗越來越高,胰臟就要分泌更多胰島素,胰臟長期過份工作提早受傷老化,最後導致衰竭無法分泌胰島素,其實只要定時監控血糖,發現異常立刻服藥控制,就能延緩胰臟衰竭時程。
一型糖尿病,大多在年輕時就會發病,原因是特定病毒入侵後,人體為了抵抗產生特殊抗體,然而病毒消除後,反倒直接攻擊胰臟,最後讓胰島素無法分泌,患者無法使用藥物治療,一定要規律施打胰島素,目前有長效與短效針劑,醫生可依照病患需要,開出不同處方,讓生活中的影響降到最小。
陳雁玲強調,維持健康體重就可以降低糖尿病罹患風險,身體中過多的脂肪,會增加肌肉對血糖的吸收能力,臨床中曾有過重病患,雖然確定罹患糖尿病,但規律運動與控制飲食後,血糖超標情況大幅降低,幾乎不需藥物就能控制,只要規律監控就好,讓病情不會繼續惡化,確保胰島素能趨近正常分泌。
以往糖尿病不多見,多數人戲稱為皇帝病,大多是缺乏勞動又營養過量的民眾罹患,但在近代糖尿病已是廣泛的慢性疾病,病例已有國中生,家長未控制孩子飲食,尤其許多含糖飲料,不但瞬間拉高血糖,更容易讓熱量攝取過量,同時又沒養成運動習慣,從小就體重超標,導致胰臟提早失去效力。
因為糖尿病初期,完全不會有任何病徵,定期檢查血糖,才能確定胰臟是否健康,只要空腹血糖126mg/dl以上、飯後血糖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超過6.5%,就會被診斷糖尿病,空腹血糖在100-126mg/dl間,就被稱為警戒值,可能需要服藥控制,也必須小心飲食。20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