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
喜歡吃炸薯條的人注意,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日再度建議民眾應減少攝取薯條與洋芋片,主要是這一些食物中都含毒性化學物質「丙烯醯胺」(acrylamide),尤其以洋芋片和薯條含量最多。已故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也曾經呼籲,喜愛吃洋芋片、油條等食物的消費者,1個月最多不要超過2次。
衛生福利部過去也曾針對洋芋片等高溫油炸類食品,進行丙烯醯胺調查,樣品包括294種市售零食,有穀類、根莖類、海鮮、堅果、豆類和乾果等,利用氣相層析質譜法,分析零食中的丙烯醯胺含量高低。
國內研究:馬鈴薯零食的丙烯醯胺含量最高
結果發現,馬鈴薯等根莖類零食的丙烯醯胺含量最高(每公斤435微克),但同樣是根莖類零食則有差別,馬鈴薯的丙烯醯胺是芋頭的5倍;其次是穀類零食(每公斤299微克),小麥粉其次、米類零嘴含量則最低(每公斤25微克)。
在所有的零食類別中,以海鮮與乾果類的丙烯醯胺平均含量最低,每公斤都在25微克以下;水果乾則是所有零嘴中最低的,每公斤只有9微克。
高溫120℃或以上,會形成丙烯醯胺
食物在高溫烹調下會產生丙烯醯胺,但產生過程仍未確實知道,可能會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胺基酸或其他食物成份中形成。丙烯醯胺的產生和烹調溫度和時間有強烈關係,只會在120℃或以上才會形成,另外烹調時間越長,產生數量越多。科學家亦發現食物澱粉質含量越高,所產生的丙烯醯胺越多。
丙烯醯胺過量,使四肢麻痺肌肉無力
長期接觸丙烯醯胺會令腦部受損,產生昏睡、幻覺、記憶力衰退、顫抖等症狀,丙烯醯胺亦會使四肢麻痺、出汗和肌肉軟弱無力。在動物實驗有致癌的可能性,尤其是對婦女同胞,可能導致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症。已故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曾經表示,丙烯醯胺是動物確定致癌物與人類疑似致癌物,而且還具有神經毒性,會破壞周邊神經。
【小辭典/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Acrylamide)通常被用來合成聚丙烯醯胺,這種聚合物可做為水溶性增稠劑,用在污水處理、造紙、礦石處理、布料之免燙處理。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經油炸之後,恐會產生丙烯醯胺,在溫度120℃時會出現丙烯醯胺,超過160℃更會大量出現,顯現丙烯醯胺有致癌風險,但是仍未有充分證據顯示丙烯醯胺對人類為致癌物。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