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賢醫師 7 2025.11.7
「吃鹽巴真的會讓血壓升高嗎?」前陣子我在Podcast上聽到代謝學家 Benjamin Bikman 的訪談,他提出一個關鍵提醒:鹽多半只能造成短暫的體液滯留,真正牽動血壓長期走勢的,往往是胰島素阻抗。
這個觀點我同意八成,但也要把數據講清楚,臨床研究顯示,減鹽後血壓並非只有1–2 mmHg 的變化;整體看起來,高血壓族群多可降到約5–7 mmHg,一般血壓者則多在2–3 mmHg。所以我會把「少鹽」定義成有用,但幅度有限。
少吃鹽真的能降血壓?研究曝關鍵真相
我整理幾篇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結論相當一致:把食鹽日攝取降4–6克,血壓的下降多落在2–7 mmHg之間;基線血壓越高、效果越明顯。以台灣成人平均每日約9–10 克的鹽攝取量,要再減掉4–6 克已經非常吃力;就算幾乎不加鹽,降壓幅度也常未達預期。
這也是為什麼在門診,我更常優先處理胰島素與代謝,再去談鹽的控管:把胰島素降下來,血壓往往就更聽話。
胰島素會促進腎小管對鈉的再吸收,連帶滯留水分、增加血容量;胰島素每上升 1 μU/mL,腎臟每日約多滯留 1–2 mmol 的鈉,若把胰島素從 10 μU/mL 拉到 60 μU/mL,24 小時內鈉排泄可減少約 50–100 mmol,粗略換算成體內多出約 1.2–2.3 公升的水。
把這個體積變化對應到血壓,估算多數人收縮壓大約上升 3–10 mmHg,鹽敏感或原本就高血壓的人可能到7–15 mmHg。
鹽吃太少也不對!影響胰島素敏感度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點,「鹽吃太少,會不會反而讓胰島素阻抗變糟?」當鈉攝取被拉得過低,身體會啟動RAAS與交感神經當作補償。結果是腎素、醛固酮、去甲腎上腺素上升,這些訊號會讓胰島素受體底物(IRS)與 PI3K/Akt路徑的反應打折,等於逼出更高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
一些短期人類研究也看到類似現象:連續一週極低鈉,HOMA-IR 可由 2.4 升到 2.8,代表胰島素敏感度下降,所以我的臨床衛教,不建議把鹽限得過頭。
鹽不是原罪,胰島素才是血壓的關鍵推手之一
所以說,鹽不是原罪,胰島素才是關鍵推手之一。我不鼓勵「重口味」,因為許多又鹹又甜的加工食品同時夾帶澱粉、糖、反式脂肪與添加物,對腎臟與血壓都不友善;但我也不支持把鹽妖魔化。
更務實的做法是先降低胰島素生成的食物(糖、精製澱粉與隱形液態糖),改以完整蛋白、好油與足量非澱粉類蔬菜為主;同時顧好電解質平衡(鈉/鉀/鎂)、規律阻力訓練增加肌肉、把睡眠與壓力調回來。
有些情況還是需要更嚴格的鈉限制,例如鹽敏感型高血壓、腎臟病、心衰竭等;但即便如此,我依然會把優先順序放在減糖與降胰島素、改善體脂肪分布、提升體能,同時在醫療監測下調整鈉與藥物。
真正穩定血壓的關鍵,不是只看鹽巴,而是把整體代謝環境調順。如果你正在為血壓苦惱,不妨先從少糖、增肌、睡好這三件事開始,鹽,適量就好。(本文轉載自李思賢醫師臉書專頁)
社區經營必備的三本經典好書:
★開會沒有您想像中的容易,一定要買書學習!
如想要及時接受到「我愛社區」的好文章分享, 趕快來 「我愛社區」 按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