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是文化 / 2025.10.17
那麼,就先從50歲開始說明吧!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疲勞的恢復速度會減慢,但至少還有一定的肌肉量。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但一般而言,先強化肌肉再開始慢跑,這樣的順序比較妥當。不過,假如你不到55歲,且對自己的肌肉量有自信,也可以在增肌的同時開始慢跑。
原本缺乏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先從日常中多走樓梯或快走,慢慢養回肌肉;但若平時就有一定的活動量,就需要更強力的負荷與運動。以深蹲為例,平常習慣爬樓梯的人,如果單純做深蹲(雙腳蹲),反而是減輕負荷,需要加強變化,以免停滯。
關鍵在於,必須給予比平常更強烈的刺激。
因此,對於尚有一定肌力基礎的50歲族群,可以著重運用核心肌群的居家訓練,持續進行就能看見效果。
而60歲的人,相較於50歲,肌肉生成的速度較慢。因此,比起注意軀幹的全方位運動,更應重視提升肌力以穩固基礎。重點在於,在安全的情況下,施加強力負荷、增加肌肉量,因此較推薦去健身房鍛鍊。
70歲族群雖然也需要肌力訓練,不過從走路開始是比較實際的做法。當然,若身體狀況較好,即便採用50歲、60歲的訓練菜單也沒問題,走樓梯和上健身房也都是好方法。
光走平路沒用!爬坡快走才真能練出肌力
但若從走路開始,要注意慎選路徑。很多人習於挑選平緩的路,但正確做法應該是選擇有坡度的路,且走路速度要快到會讓自己有點喘。再次強調,光靠走路不容易增強肌力。
只是「走」,無法走到慢跑的起點,要走在有些費力的陡峭坡道,並且加快速度。與其漫無目的的走1~2小時,不如花費較短時間,集中進行高強度與高速度的步行。
這裡所謂的50歲、60歲、70歲,不過只是數字。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請務必以自己的身體狀況來評估。
50、60歲先強肌力,70歲從快走開始
再次提醒,每個人狀況不同。但若要彙整各年齡層建立慢跑基礎的肌力訓練建議,可以歸納如下:
50歲~60歲
- ●平時幾乎不走路,比起爬樓梯,更常搭電扶梯與電梯→請有意識的使用樓梯,在通勤時加快步伐。
- ●日常已有運動習慣,如經常上下樓梯的人→請在家進行全方位的訓練。
不管是何種類型,持續半個月後都可以考慮前往健身房,進行更穩定有效的訓練。
60歲~70歲
- ●退休後多半待在家裡,日常身體活動僅是散步的人→請將散步改成在短時間之內爬上陡峭的坡道、以氣喘吁吁的速度快走等習慣。持續半個月後,也可以到健身房進行穩定的訓練。
運動的次數與時間長短,可以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倡的建議,每週共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以1週5天計算,平均1天約是30分鐘至1小時。
高齡腰痛不一定是老化!少動、肌力不足才是關鍵
腰痛是日本的國民病,幾乎每10人中就有1人會有某種程度上的腰痛症狀。不只是因為椎間盤突出等外科疾病,許多時候與走路和坐姿等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若是慢性腰痛,多半是因為骨盆、腰椎與臀部的肌肉不足造成。
當然,如果是椎間盤突出或腰部椎管狹窄等問題,跑步可能會使病情惡化;但如果是因為長期缺乏運動,導致肌力衰退所引發的腰痛症狀,就非常適合以慢跑來改善。
跑一跑腰不痛還翹臀!慢跑能穩骨盆、改善體型
這類腰痛,多半是因骨盆與腰椎周遭的肌肉僵硬所引起。慢跑不僅能強化臀部肌肉,且相較於單純走路,骨盆的活動幅度更大,可以有效預防肌肉僵硬。
此外,當骨盆四周肌肉被有效鍛鍊後,還能防止骨盆過度晃動。而骨盆穩定後,就能讓整個腰部,也就是人體的重心,更加穩定。
當腰部與骨盆保持穩定,代表軀幹也不會隨意晃動,慢跑的姿勢也會更加穩固。這樣可以形成良性循環:跑得越多,臀部、腰部肌肉越發達,姿勢越穩定,也就可以降低腰痛風險。
臀部肌肉的功能是支撐骨盆以下的部位,穩定支撐身體的根本。站立時用手托住臀部下方,就會感覺比較輕鬆,而這種狀態,就是慢跑能帶來的效果。
持續慢跑,就像是獲得了一位能幫你穩定下半身的夥伴。
此外,在跑步後若能搭配一些照護動作,比如針對髂腰肌與臀大肌的靜態伸展,就能緩解疲勞。
如果詢問初學跑者:「開始慢跑後,身體有何變化?」姿勢正確的人多半會回答:「臀部的形狀變好看了。」翹臀,就代表臀部的肌肉已經達到肉眼可見的地步。
不分性別,慢跑都能預防腰痛、改善體型。
本文摘自《50歲開始學慢跑》/中野.詹姆士.修一(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肌力與體能訓練師)、伊東武彥(退休後每天慢跑10公里的紀實作家)/大是文化出版
社區經營必備的三本經典好書:
★開會沒有您想像中的容易,一定要買書學習!
如想要及時接受到「我愛社區」的好文章分享, 趕快來 「我愛社區」 按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