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 2025.10.3
許多人一坐上車,不到三分鐘就開始打瞌睡,甚至出現流口水、打呼的情況。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近日在臉書分享,這並非單純因為「太累」或「太無聊」,而是因為車廂本身具備一套「天然安眠配方」,從震動、空氣品質到大腦與肌肉反應,都可能讓人陷入睏意,真的不是因為你太懶!
黃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科學研究,你是被五項「車廂黑科技」包圍:
1.低頻震動=行動搖籃
車子開動時,總會伴隨細微且規律的震動。研究發現,這種低頻震動能在短短15分鐘內,大幅增加睡意,就像嬰兒在搖籃裡被輕輕搖晃一樣,大腦自然而然會啟動「睡眠開關」。
2. 二氧化碳濃度飆高=大腦被「麻醉」
車廂若狹小、通風不良,加上人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可能迅速上升至1000至4000 ppm。當濃度過高,大腦便會出現缺氧反應,讓人頭昏腦脹,進而產生強烈的睏意。許多人喊「車裡好悶」,其實就是大腦在警告「缺氧了!」。
3. 大腦訊號衝突=腦力消耗過快
坐車時,內耳前庭告訴大腦「身體在移動」,但眼睛卻傳遞「畫面靜止」的訊息,這種相互矛盾的感覺,會讓大腦疲於應付,能量快速消耗後,睏意隨之而來。
4. 肌肉默默「加班」=身體隱性疲勞
表面上只是安穩坐著,其實腰背與下肢肌肉,必須不斷調整姿勢,以維持身體在車輛晃動中的平衡。長時間下來,血液循環不佳,肌肉出現痠脹感,讓身體本能地渴望休息。
5. 心理放鬆=自動切換休眠模式
在日常緊繃的生活裡,車程常是少數「不用想、不用做」的空檔。一旦身心鬆懈,加上車廂的氛圍,大腦更容易自動進入休眠狀態,就像被下達「立刻休息」的指令。
黃醫師提醒,「車廂安眠術」雖然對乘客來說是自然反應,但對駕駛而言卻可能帶來危險。以下提供乘客與駕駛的實用對策,讓大家能在車程中更安全、更舒服。
乘客該怎麼做?
●想保持清醒:開窗通風、伸展肢體、避免長時間滑手機。
●想補眠舒服:準備眼罩、耳塞、頸枕與腰靠,固定坐姿減少晃動疲勞。
駕駛怎麼防睏?
●每兩小時一定要休息,最長不超過四小時。
●若眼皮沉重、注意力下降,要立刻停車小睡。
●保持車內通風,必要時降低溫度。(聯合新聞網)
社區經營必備的三本經典好書:
★開會沒有您想像中的容易,一定要買書學習!
如想要及時接受到「我愛社區」的好文章分享, 趕快來 「我愛社區」 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