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吳文哲報導】
說到慢性發炎,可說是現代人健康最大的敵人,但許多人或許不知道,其實從皮膚就可以觀察慢性發炎的嚴重性,甚至是判斷免疫力的好壞。由於布滿微血管,同時又是防禦病毒的第一線,韓國家醫科醫師朴民秀(박민수,音譯)建議民眾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自己的皮膚狀況,若是經常出現水腫、起疹子等症狀,就應該特別注意。
皮膚是身體第一道防線 更能幫助觀察血管狀態
「發炎可分為急性發炎與慢性發炎。」朴醫師解釋,急性發炎通常是指人體受到外界衝擊,引發防禦、保護的反應,而慢性發炎則是源自於內部,對於人體的傷害則是漸進式的:「當發炎反應沒有消失,而是慢性化在體內持續進行,就會導致血管、免疫力與賀爾蒙平衡受到影響。」此外,由於慢性發炎在消除之前,每分每秒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連帶也會導致免疫細胞負擔,甚至造成免疫力下降。
那麼慢性發炎與皮膚又有什麼關係?除了皮膚本身是對抗外部感染的第一防線,朴醫師表示,皮膚有大量的微血管:「慢性發炎的檢驗方式之一就是血液檢查,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隨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所以注意皮膚狀況就會是相對實用且重要的方法。」
腋下腫脹、靜脈曲張 這些都是慢性發炎癥兆
腋下或胯下常出現腫脹嗎?這些就可能是慢性發炎的徵兆。「有些人若是觸摸耳朵或下巴下方,會感覺到有腫脹,通常就是慢性發炎,導致淋巴結腫脹。」朴醫師解釋,而腋下或胯下也出現腫脹,就代表慢性發炎加劇,造成淋巴循環系統的負擔。
另外,若是眼睛下方或腿部經常出現水腫,也同樣是慢性發炎可能出現的跡象。
「臉上出現痘痘則是因為發炎反應影響到賀爾蒙分泌,有的人會起疹子,則有可能是腸道內的微生物平衡被打破,導致血管出現發炎反應。」
朴醫師補充,像是濕疹、乾癬也不是好消息:「如果是出現會感覺到癢的皮膚炎,也必須要懷疑是不是慢性發炎,儘管不能夠治本,為了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品質,還是會建議塗抹類固醇軟膏,或者服用抗組織胺藥來抑制。」
此外,持續性的慢性發炎,會導致皮膚的膠原蛋白減少、皮膚變薄、保水能力下降,進而讓皮膚變得更容易乾燥。
就連常見的下肢靜脈曲張,其實也可能是因為慢性發炎,導致血液循環變差、老廢物質無法順利排出;而在靜脈曲張出現前,也可能會先出現壓迫感、疼痛等。「有些人手腳冰冷,卻會感覺到身體有灼熱感。」朴醫師解釋,這是因為慢性發炎導致血液循環不佳,尤其是心血管與表面皮膚的循環變差,讓身體溫度與表層的體溫出現落差:「這種症狀尤其容易出現在更年期女性身上。」
遠離慢性發炎 醫推「333法則」
若是想要擺脫慢性發炎的威脅,朴醫師建議可以遵守「333法則」,也就是注意3大營養素比例、養成每周3次運動習慣、以及每天至少投資3分鐘練習放鬆。
1. 調整3大營養素的比例
隨著年齡增長,三大營養素的比例應盡量接近「4:4:2」,同時碳水化合物也應該選擇燕麥片、糙米、全麥等類型;脂肪則應該要以Omega3及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同時,顏色豐富的蔬果攝取與充足的水分,也是必須注意的重點。
2. 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
養成「一週運動至少3次,每次至少持續30分鐘且必須達到流汗程度」的習慣,如此一來才能幫助將發炎物質排出體外。也曾有研究指出,運動時身體會分泌幫助抗發炎的激素,有助於改善慢性發炎的狀況。
3. 每天投資3分鐘在3件事情上
朴醫師說明,每天練習「鼻子吸氣、嘴巴吐氣」3分鐘,身體能夠更有效地過濾會引起發炎的病毒與懸浮微粒;每天練習「放空」3分鐘,也能緩和會引起慢性發炎的煩惱與壓力;而「吃飯速度放慢3分鐘」,本身就能減少腸胃50%的負擔。(早安健康)
社區經營必備的三本經典好書:
★開會沒有您想像中的容易,一定要買書學習!
如想要及時接受到「我愛社區」的好文章分享, 趕快來 「我愛社區」 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