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李芸報導】
提到致命的心血管疾病,許多人都會直接聯想到「主動脈剝離」;不過,位於後頸的椎動脈也可能剝離,導致小腦、腦幹中風,若狀況嚴重將會致死。而且許多生活中看似尋常的動作,都可能會導致椎動脈剝離,包括健身、按摩、咳嗽等,例如有一名案例,就因為健身時太過用力,後頸血管撕裂,導致小腦中風,出現暈眩、噁心等症狀。
健身導致頸動脈剝離!這些動作都暗藏風險
神經內科醫師劉子洋在《健康2.0》節目分享,有一名常常運動的患者,有天在健身房做了某個動作後,突然聽到後頸傳來「啪」一聲,還伴隨著強烈疼痛感,緊急被送醫檢查後,開始暈眩、嘔吐,還出現講話大舌頭、半身麻木等症狀,無法好好控制右手,疑似中風。醫師進一步幫病患照了大腦核磁共振,發現他因椎動脈內膜剝離導致小腦中風,且血管的橫切面呈現「S型」,出現太極般的圖案。
頸部動脈最常見的有2條,一條是在脖子前後的「內頸動脈」,另一條則是包在脊椎中的「椎動脈」,位於後頸的兩側,為人腦的主要血管之一,負責供應血液給小腦、腦幹,當頸部受到劇烈的外力衝擊、晃動,就可能傷害血管,而導致椎動脈剝離。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王宗道在全民健康基金會的網站上指出王宗道醫師說明,一般說來,動脈剝離的成因包括血管內有傷口、血流具衝擊力以及血管壁結構脆弱3項。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卻都可能導致頸部受力,暗藏椎動脈剝離的風險,包括:
●不當整脊、按摩,壓迫到頸部血管;
●強力SPA水柱沖擊肩頸;
●坐雲霄飛車,頸部強力甩動;
●打高爾夫球時突然扭動轉身,使頸部瞬間扭轉;
●開車突然急速轉彎;
●因他人叫喚突然轉頭;
●用力打噴嚏、咳嗽;
●憋氣時用力,例如排便時太過用力,或是健身重訓時,血壓升高造成血管破裂。
由於椎動脈連接小腦、腦幹,一旦此處發生剝離,可能導致小腦、腦幹缺血中風。例如案例中的病患出現頭暈、嘔吐、講話大舌頭,就是小腦中風導致;若不幸影響腦幹,還可能出現顏面神經麻痺、四肢癱瘓等症狀,嚴重甚至可能意識不清、呼吸心跳停止。
病患後續通過藥物治療,麻痛、暈眩都已改善;但是劉子洋醫師提醒,由於血管剝離的狀況依舊存在,未來仍可能一直產生血栓,影響小腦、腦幹。例如藝人季芹曾因右手突然癱瘓,確診椎動脈剝離,經過就醫治療病情穩定,但幾年後又再次出現嘔吐、視線模糊、頭痛到無法下床等症狀。
預防椎動脈剝離從血管保健著手!4原則防硬化
王宗道醫師指出,椎動脈剝離在年輕族群身上較為常見,可能跟年輕人熱愛刺激、冒險、競速活動,外力碰撞機會較多有關。他也提到,高血壓患者的血流衝擊力道大,會提高動脈剝離風險;身材瘦削者以及具有先天性結締組織疾病者,則因為身體結構較脆弱,比較容易受外力撞擊傷害,都屬於椎動脈剝離的風險族群;此外,抽菸也會使發病風險增加。
除了這些族群,血管脆弱也是椎動脈剝離容易發生的原因,神經內科醫師余勁毅也在東元綜合醫院的網站上提到,近年來國人的生活型態改變,常常久坐少動、壓力大、睡不飽、運動量不足,加上偏好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飲食,都會使血管提早硬化、血管壁脆弱,增加剝離風險。
若想要降低發病風險,可以從血管保健做起,透過增加血管壁的堅韌程度,避免血管容易因外力、血流衝撞破裂。家醫科醫師林毅敦也在臉書提出避免血管硬化的4大原則:
1.改善不良飲食習慣: 建立正確的飲食、生活習慣,減少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質、蔬菜攝取。過量的澱粉容易使血糖飆升,引起血管發炎,增加血管硬化的機會。
2.規律運動:運動能使人體溫度提高,刺激自律神經敏感度,能夠加速血液循環、提升新陳代謝,加快身體代謝有毒物質的速度,清除血管沉澱物質。
3.屏除不良生活習慣:避免吸菸、熬夜等不良習慣。吸菸會使有毒化學物質進入體內,造成血管氧化、發炎;熬夜則會使血壓升高。
4.積極預防、控制三高: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三高發生;如果有三高風險或本身已是三高患者,則需定時就醫,透過儀器確認血管狀況,檢查是否有動脈硬化的情形。(早安健康)
社區經營必備的三本經典好書:
★開會沒有您想像中的容易,一定要買書學習!
如想要及時接受到「我愛社區」的好文章分享, 趕快來 「我愛社區」 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