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
若您有肥胖、不運動、壓力大、睡眠不佳、糖吃過多、營養不均衡等生活陋習,即便現階段身體沒什麼嚴重不適,但小心,您的肝、胃、動脈等重要器官可能已在不知不覺間就被隱形殺手「慢性發炎」慢慢蠶食了!再不調整飲食習慣,並透過健檢追蹤身體狀況,恐產生肝癌、胃癌、動脈硬化等嚴重後果。
NPO法人日本病灶疾患研究會副理事長、內科醫師今井一彰指出,發炎症狀是守護身體的正常免疫反應,當受損細胞治癒後,炎症就會自然消失,比方說感冒、蚊蟲叮咬,一段時間過後便會自然痊癒。
慢性發炎是沉默殺人兇手!恐傷害身體3臟器
不過,當引起發炎症狀的原因物質無法去除,若身體長時間持續發炎症狀(慢性發炎),可能因此引起各式各樣的疾病。今井一彰進一步指出,包括癌症、心肌梗塞、腦梗塞、失智症(認知症)、糖尿病、肝炎、氣喘、關節炎、潰瘍性大腸炎、異位性皮膚炎等疾病都可能長期慢性發炎所致。
今井一彰也將慢性發炎形容為「沉默的殺人兇手」,和猛烈燃起需要盡速滅火的急性炎症不同,慢性發炎有如火種在身體悄悄擴散,在毫無自覺症狀的情況下損傷細胞,導致臟器與血管機能低下,最後引起可怕的疾病。
綜合營養師廖欣儀與今井一彰的資料,肥胖、缺乏運動、壓力大、睡眠狀況不佳、糖分攝取過量、營養素不均衡等因素都是導致臟器慢性發炎的成因,一旦過於輕忽,最後恐引起肝癌、胃癌、動脈硬化等嚴重後果:
肝臟:慢性肝炎恐引起肝硬化、肝癌
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肝細胞持續發炎反應超過6個月以上即是慢性肝炎,而當慢性肝炎持續發展,除了會增加肝臟纖維化,還會引起肝硬化。
今井一彰指出,造成慢性肝炎的原因多是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此外,喝酒、飲食生活混亂、運動不足等生活習慣也是慢性肝炎的主因之一。
若慢性發炎使肝臟細胞受損、修復的過程,反覆破壞、再生就會讓細胞無法正常地修復,引起纖維化,從而讓肝臟組織失去柔軟性而變硬,降低肝臟機能形成肝硬化。而肝硬化容易引發肝癌,因此不可不慎。
胃部:幽門螺旋桿菌恐引起萎縮性胃炎,增加胃癌風險
今井一彰表示,提及胃炎,不少人想到的是胃痛、反胃等由暴飲暴食、飲酒過量引起的急性胃炎。不過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也不容忽視。
若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反胃等症狀,然而症狀因人而異,許多人幾乎沒症狀,或因不適感不強烈而放著不管。如此一來,胃部黏膜組織就會逐漸萎縮,形成「萎縮性胃炎」,隨著萎縮逐漸進展甚至有癌化風險。
根據肝病學術基金會衛教資料,儘管萎縮性胃炎無特異性,甚至無明顯症狀,但可透過胃鏡檢查、切片等方式診斷。由於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為萎縮性胃炎的高危險群,且能經口傳染,只要檢測出被該菌感染,就建議全家都進行檢查,若同時合併胃潰瘍、胃炎等症狀,則應建議治療根除該菌。
動脈:動脈硬化恐導致心肌梗塞、腦梗塞
今井一彰指出,動脈硬化會讓有彈力、柔軟的血管變硬。除了血管中累積過多脂質為成因之一外,慢性炎症也與動脈硬化發病、惡化有所關係。
內臟脂肪型肥胖會令血管產生慢性發炎症狀,當發炎持續,最後令動脈硬化斑塊破裂,為了修復血管,傷口就會形成血栓而堵塞血管。若發生在心臟、腦部等處便會引起心肌梗塞、腦梗塞。
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謝元凱曾受媒體訪問指出,發炎反應有加速動脈硬化的可能性,而抑制發炎反應便可降低動脈硬化、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的風險,而和急性發炎相比,通常慢性發炎造成的動脈硬化風險較高。
3飲食訣竅預防慢性發炎
除了平時密切留意身體狀況,透過健檢、胃鏡追蹤體重、肝臟、胃部狀況外,養成良好飲食習慣,也是預防慢性發炎的最佳管道之一。營養師廖欣儀曾於臉書專頁撰文指出,可透過3飲食撇步預防慢性發炎:
1.攝取好油脂:
應均衡攝取Omega3、6、9等油脂。Omega6是一般民眾平時最攝取到的油脂,充斥在大豆油、葡萄籽油等日常烹調用油中;Omega3則富含於魚油、亞麻仁油、核桃、胡桃中;Omega9則可透過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杏仁、腰果攝取。
廖欣儀營養師表示,他會準備兩種烹調用油,透過富含Omega9的橄欖油、Omega6的芝麻油進行料理,並且每早吃富含Omega3的核桃,一周吃2次魚類調整油類攝取比例,以減少身體發炎反應。
2.攝取充足蔬果:
蔬果中的植化素、維生素有抗氧化作用,可減少發炎反應,而膳食纖維也可增加腸道好菌,對免疫反應有所助益。
3.低脂白肉、豆類為主要蛋白質來源:
優質蛋白質可讓免疫功能正常,然而因高油脂肉類飽和脂肪酸較高,建議選擇豆腐、豆漿、雞肉、海鮮等低脂高蛋白的蛋白質攝取。(早安健康)
社區經營必備的三本經典好書:
★開會沒有您想像中的容易,一定要買書學習!
如想要及時接受到「我愛社區」的好文章分享, 趕快來 「我愛社區」 按吧!
●先吃早餐還是先刷牙?4件事防蛀牙還能防癌
●防癌「瘦身之王」原因找到了!
●乾隆死前還給和珅「免死金牌」?內容竟寫了3字
●物管人員(含總幹事)精進班.又來了!有進修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