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記者林美芬/專題報導)
20年前,無殼蝸牛夜宿台北忠孝東路、抗議高房價,引起全國注目。當年擔任消基會董事長的建築師白省三與無殼蝸牛在街頭懇談,他有些遺憾地說,若當時是勸這些人趕快起來,回家存錢買房,就再也不必夜宿街頭,到現在還是無殼蝸牛。
縮衣節食先買房
「就算薪水僅25K,還是得縮衣節食,想辦法買房。」白省三提出他由衷的建議。
他說,就算月薪僅25K,還是有辦法買,但得要先吃苦、延遲享受。舉例來說,每月規定自己要存1萬元,剩下的付房租、生活等費用,1年就可存12萬元,5年就有60萬元,加上加班費、獎金及年終獎金等,5年可存下約60~80萬元。
有了第一桶金,就勇敢買300~400萬元房子,再將房租轉為房貸,住10年後房價有機會漲3~4成,隨著工作經驗累積、薪水增加,再將房子賣掉,買更大、更接近市區的房子。
白省三指出,買房子得先做功課,最重要的還是「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地點)」,房地產講究環境,先挑大環境,再挑小環境,規劃、景觀都要好,尤其是管理好,要買有管理的房子,社區管理得好,房子才會增值。
先買房再考慮能力
他說,一定要先有買房動作,不要等到有能力再買房,目標設定之後,可逐步調整、修正目標,這就是「吸引力法則」,很多事都是「要不要」,而不是「可不可以」的事。
他指出,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先不要說找不到300~400萬元的房子,慢慢找、仔細找一定可找得到,如在大安區是不可能,那就往新北市的下新莊找;新房子找不到,就找中古屋。
白省三說,台灣房地產約是8~10年一個循環,他自己就是遵照這循環來進行換屋計畫。智慧是知識、常識及經驗的累積,而這些都不如高人指點,買房子賺錢,但重點是要有行動,因為想買及找房子的過程中,就會累積知識及經驗,就會累積財富。201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