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 / 劉光瑩 康陳剛 / 《天下雜誌》736期 / 2021.11.15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認為,房價飆漲,是動搖國本的嚴重問題。他呼籲政治人物,選民不會永遠鄉愿,別總認為降稅就有票;也指出,政府正在研議納管炒房團;同時提醒投資客要小心。
在野時,就關心台灣房價議題。入閣後,負責住宅政策的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接受《天下》專訪,回應房價全台飆漲,政府將有何對策?
他直言,住的問題,造成有錢人與一般人差距愈來愈大,已經大到動搖國本的地步。要讓住宅成為「消費財」而非「投資財」,人民才能負擔得起,又能住得好,政府必須扮演重要角色。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這一波房價全台飆漲,政府要怎麼面對?台灣房市有哪些結構性的問題?要怎麼改變?
答:行政院召集各部會,很密切在關切房價飆升的問題。因為食衣住行這幾個層面,只有「住」會因為資訊不對稱,造成有錢人跟一般人差距愈來愈大,已經大到動搖國本的程度。
研議納管炒房團
政府可以有很多措施。比方說炒房,目前法律管不到,為什麼法律不能管呢?公平交易法規定,廠商不得聯合壟斷,但如果是代銷、消費者與媒體聯合的炒房集團,可否也視為嚴重危害市場交易行為,以公平交易法來處理?政府現在對於「炒房」行為,要怎麼定義,進而納管,正在研究中。
此外,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觀念需要進步。
對地方政府來說,土地開發、房屋稅、地價稅都是重要財源,但地方政府有時傾向降低房屋稅、地價稅,而多做整體開發、重劃來賺到錢,同時希望從兩邊(開發商、民眾)都拿到選票,這也是一種壞結構。
都市開發應該要回歸都市規劃的專業,而非讓財政需求主導。如果地方首長認為降稅就有票,可能要多想一下,選民不會永遠這麼鄉愿。
問:要如何解決房屋持有稅過低的問題?
答:持有稅的問題在稅基,稅基評定太低,連市價一成都不到。但要怎麼改,需要深度討論,把影響和效果講清楚,避免傷及無辜。
改革需要循序漸進,一激進勢必造成反效果,反而喪失改變機會。
2014年,台北市推豪宅稅、囤房稅,那是個租稅改革的年代,大家喊著要稅改。結果台北市一次調整,有些房子地價稅一年一萬多、房屋稅一百多萬,那時候覺得「哇,打豪宅!」但有些矯枉過正。
突然間拉得太高,或許能抑制市場,但也失去改革和討論的機會,因為一招打死了市場。之後台北市就又改回來了,這次改革等同泡沫化。
改革切忌過度強勢激進,因為稅是非常敏感的議題。抽稅的最高境界是「拔鵝毛但鵝不叫痛」,而不是把鵝給砍了。
台灣住宅體系最核心的命題,還是如何讓住宅回歸消費財本質,而非投資財。
問:要如何讓住宅回歸消費財?
答:我們羨慕新加坡、德國的房屋負擔得起,品質也不錯,社會對租房、買房都可以接受。房屋如果是正常的消費品,要買可以,租也很正常,重點是能住得安穩。
很久以前,台灣有建商登報紙廣告賣房子,寫四個字,「你是『租』(諧音「豬」)嗎?」意思是租房子很low(窩囊)。
半數租屋有政府角色
如果租房品質好、權益有保障,社會大眾也能接受即使一輩子租房,也沒什麼不好的。朝這個方向走,是重要的。
政府應該要多做一點,政策也要引導。像是興建社會住宅,或提供租金補貼。兩者都有一個重要意涵:擴大政府在住宅供給面的市佔率。
早期租金補貼一年只有3、4萬戶,現在一年12萬戶。假設社宅都完成,就有超過30萬戶租屋是有政府的角色。另外,加上包租代管合約,未來租屋市場可能超過一半是在政府管理,調控機制就會增加,這是租屋市場健全化。
租屋市場不健全,「住宅成為消費財」就不可能實現。當大家只有買房子才能滿足需求時,就會產生套利空間,形成弱肉強食。
問:台灣人口去年開始負成長,我們會走上日本的房產泡沫之路嗎?
答:人口負成長只是開始,接下來的家戶數負成長,才會對住宅需求產生衝擊。預計未來5到10年,台灣家戶數就會到頂,勢必對住宅需求產生影響。過去幾十年來房地產只漲不跌的神話,可能會有結構性改變。
人口減少是趨勢,誰都擋不住。另外就是利率,可以預期明年下半年或是後年,利率便會開始往上。現在投資預售屋,是風險極大的時刻,不可不慎。(責任編輯:曹凱婷)
社區必備的三本經典好書:
★沒看過這些書,請別說很懂開會。
如想要及時接受到「我愛社區」的好文章分享, 趕快來「我愛社區」 按讚吧!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