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 主筆室報導 / 2021.8.10
政府出手打房已超過10個月,上周內政部公布的調查卻顯示,國內空屋仍多、而又以囤屋者更是嚴重,與此同時,房價繼續「攀高峰」,甚至漲幅還創新高,顯然「打房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但更可能的是:房價已再難壓制住,政府再祭新打房措施也已「來不及了」。
日前內政部公布一份「低度使用(用電)住宅持有者統計調查」, 結果發現去年低度使用住宅有87.6萬宅,低度使用率近12%;其中法人持有10房以上低度使用宅占比達33%,即使是法人單獨持有的房子,屬於低度用電比例也近3成,顯見法人囤房情況極為嚴重。
雖然官方強調「低度用電戶不等於空屋」,但實際上這個所謂的「低度用電戶」,就是過去官方以用電過低,作為判斷是否空屋的依據,早年公布時就直稱「全國空屋87.6萬戶」、「全國空屋率達12%」。過去的調查未特別分辨屋主為自然人或法人,這次則特別標識出來,結果顯示法人的囤房率確實是高。
至於房價方面,根據內政部的數據,去年國內房價上漲 3.9%,而建物買賣移轉量創下 7 年新高,不少區域的房價已超過之前的高點了,但房價還是漲不停─今年第1季北台灣都會區房價再漲2.4~7.9%,台北市新案回到每坪90萬以上、新竹與基隆也創歷史新高。第2季雖然有疫情干擾,還是「再接再厲」繼續上漲,北台灣新建案平均年漲幅約6.1%,所有縣市房價通通上漲,漲幅介於4.3%至9.1%。
從房價持續上漲、迭創新高來看,很難感受到政府打房的效果。從去年10月開始,先由高層釋出處理高房價的訊息開始,央行、財政部、內政部等相關單位,陸續開始啟動打房措施,從金融面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到修改房地合一稅提高稅率、再到打擊投機等措施,措施不可謂不多、觀照面不可謂不足,但房價持續飆漲,以結果論來看,顯然是失敗,未能達到抑制房價上漲的目標。
造成這波房價上漲的有利因素相當多,大環境面當然是全球再次走入寬鬆貨幣政策、錢潮不斷,中美貿易戰讓台灣商返台投資增加,因此也帶動對房地產的需求,與此同時,政府對台商外流資金的租稅大赦、吸引資金回流,雖然名義上有限制其投資房地產,但現實上,最後終究還是會助長房價。
如再加上原本就會存在的自購需求、還有永遠是「打死不退」的投機買盤,搭配景氣循環因素,政府打房能否竟其功,是讓人擔心了。而在所有因素中,政府最該、也最能著力處,莫過於打擊投機。
之前的打房措施中(官方用詞是所謂的健全房市方案等),除了提高短期持有賣出的稅率外,最重要的是在發現投機客以法人購屋規避高稅率,因此把法人短期持有亦納入,同時將預售屋的短期轉手也納入。
在房價仍持續上漲下,想要把投機客「掃出」市場有幾種方式可考量,一個是把短進短出的稅率從45%再提高到60%、70%,持有年限從2年延長到3年;如果擔心投機客資金雄厚,可以變成多屋囤房族、房子多放幾年再出貨,反而助長房價上漲,更狠的方式是可以考慮自然人(與法人)持有的第2(或3、4等)屋不論持有年限,一律課以高稅率,這招不但解決短期投機問題,也附帶解決多屋囤積問題。技術面上就是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可以緊縮到什麼程度,才能斬斷投機客的金源。
簡單的講,如果獲利低又風險高、或甚至已無利可圖,投機客就會打退堂鼓,別覓投資標的;高稅率、斷金源,都是要壓縮其獲利空間。當然,這是亂世用重典的思維,到底該「重」到什麼程度才適當,可以再評估討論。
不過,更值得觀察與讓擔心的是:如果這波上漲是以硬性需求帶動為主力,那些以打擊投機為主要思維的政策,恐怕就難建功、壓制住房價。這時要讓房價不漲或至少緩漲,大概只能從供需面著手,供給大增價格自然難漲,這個供給一個來自政府建公宅、社宅等,一個是政府在適當區位多釋出土地,供建商興建住宅。
政府有關單位也要注意時機問題,在民眾普遍形成房價看漲的共識下,原先猶疑的買盤會進場購屋,進一步讓房價更有上漲動力,這種情況類似壓制通膨:要在形成普遍的預期心理前進場「滅火」,否則就要付出更大代價、花更長時間才能滅火。政府打房10個月的結果是房價續創新高,《彭博財經》更預測今年底房價要再創新高,有關單位應想清楚後續打房招式並儘快行動,否則就來不及了。(風傳媒報導)
社區必備的三本經典好書:
★沒看過這些書,請別說很懂開會。
如想要及時接受到「我愛社區」的好文章分享, 趕快來「我愛社區」 按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