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0 07:16:04 聯合報 吉家網不動產董事長李同榮
蔡英文總統去年底出席建築師節大會致詞說,房地產不應該是投資和炒作的商品。而在前一天,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也說,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兩岸領導人似乎有了共識,然而個人卻有三大不同的思考邏輯。
思考邏輯一:房子不能用來炒的,但能不能用來投資?
的確,房子基本功能是用來住的,但不只是住宅用途,尚有商業與辦公用途,使用者因受景氣影響變動性較大,使用空間隨公司成長有所調整,為降低開辦成本及中長期變動性考量,大部分都採租賃方式,因此衍生出規模頗大的商辦租賃市場。既然有人要租,就有人買來出租,以獲得利益。
另就住宅市場而論,若一時買房不易,就必須先租再買,也就衍生出頗具規模的住宅租賃市場。也因為有著住、商、辦龐大的租賃市場,當然就有對等的投資市場。
思考邏輯二:房子不能炒,但房子能不能漲?
房子該不該漲?漲多少才合理?顯然沒有標準答案。和物價比較,以帶動物價上漲的油價為例,二○○一年到二○○八年七年間,布蘭特原油漲幅超過五倍,這段期間台北中古屋房地產均價由每坪廿三萬漲到卅九萬,漲幅不到一倍,中南部更少。
原油價格預估今年會落在六十至八十美元間,與二○○一年相比漲幅約三倍,目前台北市均價每坪五十五萬,漲幅為二點四倍,十六年來油價仍漲幅高於房價。
這幾年包括運輸票價、民生用品也都漲不少,十六年前十五元的滷肉飯都漲了三倍,十五元的麵包也漲了三倍。萬物齊漲聲中,麵包漲多了,可以少買,咖啡漲多了可以少喝,房子漲多了可以不買,合理的房地產漲幅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市場機制決定。
思考邏輯三:房子不能用來炒的,但能不能用來保值與變現?
通貨不斷膨脹,利率持續低檔,民眾選擇保值工具通常會想到房地產。當經濟景氣敗壞又融資不易,變賣房子,也成為調解資金需求者的一項選擇。所以房子雖不能用來炒的,但卻可用來保值,又可用來變現應急。
追根究柢,到底是誰提供了炒作的環境?眾所皆知,土地應用來做有效的生產,開發出良好的生活與居住空間,但如果土地不用來生產,稅制政策又沒對症下藥,就會淪為財團屯積炒作的天堂。土地才是房地產炒作的元凶。
如想要及時接受到「我愛社區」的好文章分享, 趕快來「我愛社區」 按讚吧!
更多精彩文章
● 巴菲特分享買房經驗 30年自住房貸是穩贏的賭博
● 這是一本好書,凡是想要經營社區的都需要它
● 2017通膨購屋年!小心別買「錯」房子
● 斷頭潮來了? 他點名這5個地方已現斷頭貨